郝凤玲 * 泥塑技艺
热度:1203

石雀故事

哈尔滨民间泥塑艺人郝凤玲今年56岁了,泥塑之路已经走了10个年头,这段经历是她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曾经做编辑工作的她,经常埋在文字里,点灯熬油的查资料、组稿,心累又体累,为了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她喜欢上了泥塑,闲暇时她上网查了很多有关泥塑的作品和资料,并开始探讨、创做。首先是原材料“泥”的制做,实验了很多次,最终知道了其中的奥秘--掺些碎棉花等再经过摔、揉过程来增加泥的拉力和黏度,使做出的作品不容易裂。泥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因为没学过美术,所以在捏泥人时不知从何下手,于是就去网上查一些“泥塑知识讲座”等,在翻阅了大量的泥塑资料之后,她的处女作“母子”终于诞生了,成就感和快乐让她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增,一鼓作气,陆续的又做了很多的作品,“村姑系列”、“母亲系列”、“乡村爱情系列”、酒鬼”、“东北农家院”、“读书郎系列”等。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哈博会”后,同行大师们的交流和指点让她的技艺有了一个快速的飞跃,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她陆续的参加了“省文博会”、“北京文博会”、深圳文博会”等,其代表作“东北农家院”获得很大的赞誉!尤其是参加“北京文博会”,布展那天,因为参展的作品是“东北农家院”,所以展台上场景布置需要撒一些黄土,这土的直掉渣的农家院作品和周边的那些做工精美,彰显层次和档次的作品相比,真是太“相形见拙”啦,当时她很自卑,可次日开幕式的场景却让她大为震惊,媒体照明灯、采访话筒和人流的云集,相关领导的驻足,惊喜之余给了她莫大的欣慰和鼓励,她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这种返璞归真的、体现民意的、接地气的、传承古老民俗文化的作品才是自己要坚持的方向”。

石雀故事

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专研泥塑,实现自己的梦想,她辞去了编辑工作,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为了传承和弘扬“泥人”这行古老的民俗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它、喜欢它,她有了自己的徒弟和学生。

石雀故事

同时为了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水平她几经周折终于找到并联系上了我国“河北泥塑大师马若特”,在多次的交流畅谈之后他同意收下她这个学生,至此她的泥塑之路才真正走向了正轨。

石雀故事

她常说,以前做编辑工作经常熬夜,心累、体累,很疲惫;如今为了做一件作品,依旧是经常的熬夜,但却是充实和快乐!(副:郝凤玲--哈尔滨民间草根艺人,人称“泥人郝”。“黑龙江省工艺美术协会”、“哈尔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主要代表作品“东北民俗风情系列”。为追求作品的质感、生态和回归黑土情怀,作品从不上色和烧制,坚守这份“土的直掉渣、接地气”的手艺也是为了能传承这种古老的非遗文化而尽一点微薄之力。logo.png作品赏析:

石雀故事

郝凤玲 作品

石雀故事

郝凤玲 作品

石雀故事

郝凤玲 作品

石雀故事

郝凤玲 作品

石雀故事

郝凤玲 作品

石雀故事

郝凤玲 作品

石雀故事

郝凤玲 作品

石雀故事

郝凤玲 作品

石雀故事

郝凤玲 作品

石雀故事

郝凤玲 作品

石雀故事

郝凤玲 作品

石雀故事

郝凤玲 作品


郝凤玲 联系方式:13091880401(微信同号)


石雀故事

泥人郝工作室,郝凤玲 携手石雀故事

守住传统技艺 邀请您的加入

匠人来自:( 点击下方图片可查看详情

logo.png石雀故事致力于发掘整理推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技艺,并为之打造广阔的展示平台。

在石雀故事您可以免费查询平台收录匠人的联系方式以及作品, 如果您是工艺师、民间匠人,您可以添加微信yuqi102参与(下图二维码)。

平台不会收取任何费用,也不会向您索要任何作品。(已收录匠人可免费补充资料)

      匠人请识别二维码(长按二维码识别)

     08haobianji.jpg

 

 

 

关注公众号浏览平台(长按二维码识别)

石雀故事

 

匠人请务必点击曝光板查看平台最新曝光及公告内容。

严禁盗用平台资料生成链接、镜像,一经发现,平台绝不姑息,将在平台以及合作媒体进行曝光,并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追责。baoguangban.jpg

免责声明:

涉及交易务必选择具有第三方担保性质的平台。

石雀故事不承担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纠纷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