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秋
*
烙画技艺
热度:1522
刘保秋(宝)艺术简介
刘保秋,又名刘宝秋。字暄源,传承雅号刘葫芦。1970年生于河北省石家庄,晋州市东里庄村,自幼酷爱艺术,衷情于国画,绘画之余研究传承的烙画葫芦艺术。
1988年接触并开始研究传承的烙画葫芦艺术。在晋州市东里庄村创建《悬匏书屋》并专业从事葫芦种植及多种工艺的制作。
1997年河北电视台、石家庄电视台、晋州电视台、河北日报、河北教育报、河北工人报、河北青年报、燕赵都市报、消费时尚报等多家媒体先后做过专项报道。
1998年晋州教育频道拍摄专题片《七彩时空》
1999年应杭州宋城的邀请,在宋城与峪峰弟创建《民艺坊》,在此期间得到海内外众多朋友的认可和赏识,作品被国内外人士一致好评。使葫芦这门艺术得到了海内外艺术界老师朋友们的高度评价及认可。
2005年在河北晋州市成立《刘葫芦艺术工作室》,潜心研究传承的葫芦烙画技法及失传了的葫芦押花工艺技法。
2006年应邀参加山西古城平遥书画展,国画作品《关公》获优秀奖。
2008年在石家庄艺术市场和刘东卫老弟创建《紫仪阁》,同年应邀参加第七届中韩书画家作品交流展,
作品《关公》获得优秀奖。2008年参加河北省举办第四届河北省旅游商品大赛中获优秀奖。5月30日参加大型慈善义拍专场,将其两件葫芦精品《关公》《寿星》参加义拍,拍卖的善款全部捐献给四川灾区儿童。
2008年底中美葫芦艺术联合会张国君先生在美国编写的一本《美国葫芦艺术书》用中文在我国出版,并亲笔签名相送。《中国葫芦艺术》一书用英文在美国出版发行,书中引用了我的作品,张国君老师和东方文化研究会游琪会长共同搭建了中美艺术家交流的平台.
2010年应邀做客河北省门户网站-长城网,刘葫芦与网友互动交流。
2010年参加第五届中国文化遗产宣传活动。
2011年在河北电视台拍摄专题片《技艺大通关烙画家刘葫芦》。
2011年应邀参加河北省民间工艺文化活动周,遇王习三老师给予鼓励并合影留念。
2011年参加第六届中国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
2012年2月晋州电视台拍摄专题片《刘葫芦》
2012年6月29日省政府举办了第三届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命名表彰大会,由于工作突出影响较大。被河北省政府特授予河北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并颁发了荣誉证书。
2015年7月参加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创作葫芦香筒作品【蜂侯图】荣获,金奖。
2016年1月5号被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收藏文化研究会,特授予专家会员,及颁发了荣誉证书。
2016年5月应上海世界非遗文化城的邀请,刘葫芦艺术馆正式入驻上海世界非遗文化城。非遗传承刘葫芦烙画艺术,将面向世界展示其独特魅力,并传承传播非遗文化。我们将携手同行。
现为:河北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魏征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北省青年书画家创作中心画家,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晋州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晋州市书画家协会理事。2013年参加石家庄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代表大会,作为代表出席了会议。
二十多年的磨砺,经历了无数次失败,饱尝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凭借着深厚的国画功底和坚韧的毅力,最终把中国画和烙画、押花等工艺巧妙结合,融于葫芦之上,有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继承前人做法的基础上创新了范制无痕葫芦器,它明显优于目前的模具有衔接痕迹的范制技术。并将其工艺发扬推广,同时开创了葫芦烙、押结合的工艺之先河。烙画葫芦和押烙技法作品走到了我国葫芦文化艺术技法的前沿,并且无私的带动了很多个人和群体发展葫芦事业,希望共同携手,将祖国的葫芦文化发扬光大。
从橱柜中陈列出的葫芦烙画作品可以看出,“铁笔刘葫芦”的雅号名不虚传。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与葫芦融于一体,浑然天成。创作这样一件作品并不容易,从葫芦的种植、管理到挑选、构思、落笔,每一步都费尽心机,单看刘保秋老师的一双手,便可看出端倪——手指间与虎口处的老茧无不彰显出艺术创作之路的艰辛与不易。二十多年来,葫芦之于刘保秋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玩物或者创作的载体,它已然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情同骨肉,亲如手足。刘保秋老师坦言,一个优秀作品的诞生实属不易,需要耗费很多的精力,每一个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一般,不忍割舍。但为了葫芦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就必须要舍得,他坚信有舍才有得,自己只有舍得付出心血,在葫芦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方面不断努力,才能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葫芦文化,将葫芦文化发扬光大。
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所走的每一步都历经坎坷,这一点刘保秋深有体会。在创作之初,由于生活困难,早期创作的很多优秀作品都低价出手了,这一点令刘保秋心痛不已。但他也深知,万事开头难,只有坚持创作并且努力将这门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传承下去,终有一天他的作品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朋友的认可和支持,到那时他也就会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更好的作品。
葫芦本身体态浑圆,色泽温润,给人稳重安详之感,犹如刘保秋给人的第一印象,谦和沉稳,自成大气风范。说起葫芦,刘保秋似乎有道不尽的情愫,自称不善言谈的他在聊起葫芦时滔滔不绝,只有对这门艺术有着深厚的情感才能让这位言辞朴素真诚的男人侃侃而谈。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学无止境”,也正是这个原因,让这个执着的男人更加坚定了信心,在葫芦烙画的艺术之路上稳扎稳打,势要用毕生的精力来将这门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中华优秀的葫芦文化,有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它承载着历史赋予的重托,它给人类做了巨大贡献。
葫芦文化自古以来就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葫芦是一吉祥植物,又称“福禄”。我国古代因为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汉族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谐音““福禄”,加之其特殊的体质,美妙之色泽,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在经过艺人精细雕琢和艺术加工就更会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古人认为它可以驱灾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孙人丁兴旺。亚腰葫芦在外型上看是由两个球体组成,象征着和谐美满,寓意着夫妻互敬互爱。因此,千百年来,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及艺术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
近代,(1973)在浙江余姚河姆度原始社会遗址中发现了葫芦子化石,从中可以断定我国种植葫芦的历史可以追述到七千年左右。而且,在古代早期甲骨文中的“壶”字就是依照葫芦的外形而创造的。
先民用葫芦作水浆容器之证,其后虽以陶、铜等各种物质为之,但一直是以葫芦形状体做依托,演变形成了各种器皿在人们的生活当中随处可见。各种用葫芦做成的工具和生活用品。比如:长柄者,可做喷壶,可做农耕播种器及香油作坊瓢油器等。亚腰者,可盛药饵,可做成水壶、酒具随身携带等。此外葫芦古时称匏,实为八音之一,自古即用作笙、芋、葫芦丝等乐器,至今苗族仍广泛使用。所谓:“裁匏成轮,车床旋转,为治玉、抛光不可或缺之工具;其功更莫大于系以涉水,所谓:’中河失船、一壶千金’”。
葫芦的使用价值也很高,食其有益民生,大者可煮作素羹,可与肉作荤羹,可蜜煎作果,可削条作干。苦者可治病,使人受益。
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至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宫廷研究出葫芦器,作品精美、工艺繁琐、技术含量之高、难度之大,实属史无前例,以致为皇家所喜爱之精品,作为国礼之器,流传存世。为我国工艺葫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希望更多的葫芦艺术家和葫芦艺术爱好者支持和参与。创新出更多更好的葫芦工艺,和创作出更多的葫芦艺术品。使葫芦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进而升华到高雅的艺术殿堂。
作品赏析:
刘保秋作品
刘保秋作品
刘保秋作品
刘保秋作品
刘保秋作品
获得荣誉:
商标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