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清波 * 书画艺术
热度:30

石雀故事


于清波

女、1975年生人。笔名望舒,字让右,号林泉山房主人。现从事教育工作、书法诗词爱好者。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吉林省女书法家协会理事,松原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楹联家协会会员,松原市楹联家协会副主席。《松原诗词选》特约编辑,《松原诗词》副主编,《松原书法》编辑。

2013年10月在长春、松原举办首届“丽人行”三人书法巡回展;

2014年初作品参加省女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书法展并入选作品集;

2014年9月作品《归去来兮辞》《一心正念》入展“大美松原”;

2014年11月书法作品《心经》参加“2014纽约中国书法国际大展”;

2014年12月书法作品《朱子家训》入展松原“孝行天下”书法展;

2015年楷书作品《家风家训》入展吉林省家风家训书法展并入作品集;

2015年11月篆书楹联书法作品参加“全国茶文化楹联书画作品巡回展”;

2015年6月书法作品《苏慈墓志》在松原市直学校庆七一“中国梦我的梦”书画大赛中,荣获教师组一等奖;

2016年3月,楹联书法作品入展“正山堂杯”全国首届茶文化楹联书画作品展;

2016年7月26日散文作品《陪你到老》发表于《劳动午报》;

2016年9月11日散文作品《九月思娘亲》发表于《经济日报》;

2016年12月,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楹联教师;

2016年12月,被评为松原市文艺工作先进个人;

2017年3月,书法作品《自书诗作》《相州昼锦堂记》入展吉林省女书法家协会庆3.8书画作品展。

2017年6月,书法作品《相州锦州堂记》参加庆祝建党96周年暨建市25周年松原市书法美术民间艺术作品“辉煌25年精品展”;

2017年6月,书法作品《勤政励学箴》参加国家《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名家书画作品展》,并入作品集;

2017年8月,乐府诗《春无尽》在菩提源“公益爱心杯”中华诗词大赛中荣获金奖;

2017年10月,诗词作品二首入选光明日报出版社发行的《海内外当代诗词选》;

2018年8月,书法作品《苏轼卷》获吉林省女书法家协会第二届临帖展行书一等奖;

2017年诗词作品在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评选中,荣获孔子文学奖……

其实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故事,用于清波自己的话说,那就是写字至今差不多有四五年时间了。其中种种,五味杂陈,最初捡起毛笔,纯属一时随性。2008年开始上网便有幸接触到了对联群,大概喜欢对联的人大多也喜欢写字吧,对联之余,偶尔有人会发几幅书法作品,耐不住松烟墨润的诱惑,终于拿起了毛笔。当时儿子在读初中,一方面也是想督促儿子学习,便和儿子约定,儿子学习,她写字,共同努力看看谁用心多,看看谁进步大,看看谁收获大。刚开始写柳体,因为小时候对书法的认识就只局限在欧颜柳赵唐楷四大家,之所以对柳体比较情有独钟,是因为上大学时她爸爸在佛山打工回来特意送给于清波一本《玄秘塔》。从此她便迷上这本字帖。无知者无畏这话确实不假。当时写了几个字也发到网上一些文学群,意外地同样收到了好多溢美之词。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满足之余,所幸,终究她还算是个比较明白的人,知道自己的斤两。网友们的鼓励给了她习字的很大动力,从此隔三两个月也会舞弄几次毛笔,算是一点点向书法之路靠近了。然而学习书法并非简单的想学就可以,那时候对于书法还只是比较喜欢,并没有真正地成为一种爱好。并且写字不可以与家人的利益有冲突:不可以耽误做家务,不可以耽误照管孩子,不可以耽误家人休息,不可以耽误工作,不可以......诸多的不可以,这样的状态下浑浑度过了两年多时间,两年里对写字有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2013年对于于清波来说是个不寻常的一年,在旅美学者笔道人的支持和帮助下,雪方、若水和她三人的“丽人行”书法展的举办对她的书法人生是一个重要起点。无知者无畏的她们,拿着幼稚的作品,向整个世界宣布她们要开始学习书法了。这个书法展让于清波深深认识到了自己的浅薄与无知,并为此而深感羞愧。知耻而后勇吧,这几年时间,工作生活之余,她把更多的精力转到书法学习中,尽量克服各种困难,琢磨着写字,琢磨着古人的法帖,虽然一步步如蜗牛一般,书法中的深涵与曼妙有时却真真让于清波如醉如痴。不觉中书法成了她不可割舍的爱好。

一分努力一分收获,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于清波荣幸成为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一名会员。这对她又是一个莫大的鼓励,自知水平不济,无形中成了一种压力。她知道要有更多的努力、更好的作品,才能与省级会员的资格相称,也只有更加努力,才能不辜负一路上默默支持她关注她、给她鼓励与帮助的人。于清波又开始探索更深更远的书法之路。

因为写字,几年来没少受委屈,爱人不理解,同事不理解,孩子或许也并不理解。幸好爸爸妈妈哥哥妹妹理解支持。也常有人说她,你一个女人,当好妈妈,当好媳妇,当好儿媳妇才是正经事儿,你写字写再好能咋地,有啥用!于清波从来不想去辩解。写字带给她的快乐与人生感悟,带给她的内心的充实与淡定,是其他任何人和事无法替代的。

她一路踉跄走来,苦乐自知,都在记忆里。这才是真实的于清波,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诠释自己对书法艺术追求的真实感受。


江山放眼更超然,于清波自己也说不清楚自己是何时起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少年来,一直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精神领土。心灵游走在古今文字之间,舞文弄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孜孜以求文字的真谛,乐此不疲于生命的跋涉,不曾懈怠。以这种无声的方式,尊重自己意愿的同时,悄然倾诉,让心灵回归于喧嚣后的宁静。

早在学生时代,书就是于清波学习生活之余最丰厚的精神食粮。通过书,使她认识了张爱玲、三毛、林徽因、顾城、余光中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者,在他们身上找到了相与共鸣的音符。从此一双无知的眼懵懂地探寻在古今文学著作之间。这在枯燥的学生时代无异于一洌甘泉注入初萌心田。

后来到了大学,有了更好的读书条件,这使她如鱼得水。泡在学校的图书馆成了于清波最大的乐趣。至今仍是很留恋那段读书的岁月。那段岁月里,她有幸读到了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钱钟书的《围城》、贾平凹的《废都》等等……这些书,把一个个经过了历史沉淀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呈现在她眼前,于清波一次次地被他们所打动,所震撼,精神世界被书中深深蕴含的道理所唤醒,更是如饥似渴般一股脑钻了进书的世界——直到如今。书已然是她的知音。

于清波参加工作之后,手边一直放着唐诗宋词元曲词典、中国传世书法精品等一些书,闲暇之余便经常翻来看看,也是因为大学期间就对中国的古典文学情有独钟,如今有了词典里系统的分析讲评,竟不自觉地沉迷于古人的文字之间,在古人诗词联曲的韵律中体会着其中的悠然真味,在古人的书墨真品中享受着文化大餐,如痴如醉。爱人总是诙谐地说,真没见过你这种把工具书也能当面包一样啃得津津有味的人。于清波只报之以不以为然的微笑。自己后来也曾东施效颦,试作过几首所谓的诗词,也曾试写过几幅书法“作品”,每个人都有初次的,这也坚定了她写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从此潜下心来精研细琢古文字的精髓,不敢有一点怠慢之心。


正面接触诗词联曲是通过网络。对联群是何方神圣?当时好奇心不小,更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架势,欣然随之前往。这样就来到了玉兰诗社----是她进的第一个对联群。玉兰诗社这地场果真不错,天南海北的人凑到一起,只一个理由,就是都喜欢诗词文字。想来是因为诗词不好临屏,这里以对联为主,间或也有人发一些五言七言或是小令、现代诗什么的。即便如此,也已经让她有一种终于找到家的感觉了。平时喜欢文字,多是闭门造车,好歹亦不自知。如今有了这地场可以评今博古,可以浅吟低唱,可以飞觞高卧,可以半抱琵琶,可以拟文释怀,可以直言咏志。风花雪月也由你,嬉笑怒骂也由你,感慨唏嘘也由你,扭捏矫情也由你,大可率性而为。而又从此交得一群脾性相投的朋友一起相和吟唱,不亦乐乎!

记得刚到玉兰诗社时她曾对过一个当时自认为不错的联:

游龙尚有惊天梦,蚍蜉却无撼树功。

从此之后,对于古典文学的喜爱却是越发不可收拾了。有了玉兰诗社,又陆续有了其他一些联群拉你去,游走之间,学到了很多古典文学方面的知识,受益匪浅。

不记得在一个什么群对联,群里来了几个捣蛋分子,倒是有几分才气,似乎喝了点小酒,对了几个联之后竟然开始无理取闹,好言相劝无果,群里有人出了个上联:“都说是凭联会友,却常是,自诩疏狂,满腹骄矜,更将己善较人短”。于清波网龄虽小,却识得道理,分得黑白,对无聊者自然是不留情面的,更何况是在网络中,平时小女子的娇态幻化成几分凛然正气,借着这个上联对了个:何必来卖傻装疯,到头来,不通情理,无关痛痒,惜我兰香对鲍腥。

对罢又送他们一副联:借几瓶水酒黄汤,壮三分痞气,得斯文如许?

凭这点金刚小钻,加一派胡言,觉天地无人?

接着几副联对下来,群里的联友们无不击掌。无聊的酒鬼灰溜溜地退出了。


对联久了,不自觉地将身边事、意下事都化入联中。王国维把诗词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对联的过程中也渐渐联中有我,我中有联,雅俗中品味着联之真意、知识与趣味。很多对过的联句现在想来还似在眼前:眉眼盈盈流顾盼,面容皎皎若桃花。

正好挥豪,有月有梅有友;他年回首,无风无雨无晴

这个联中,东坡词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给了她一时的灵感,遣词拟成一联,是不是也借得了几分洒脱?

怕是有缘,五百年前曾一顾;因何生恨,无人月下蹙双眉。

看这个联,你不难想象到月下灯前一个微蹙双眉的女子,她是真的在怨恨远方的离人呢?还是在心中默默牵挂着他?一切不得而知,但这样一个意象,足以让人对这个蹙眉的小女子生出几分怜爱之心。

吾庐虽小接高楚,俗世无争卧白云。

于清波家中书房悬挂这样一副联,你就会联想到主人的修为与品性也应尽在不言之中了。

钱本无瑕何染恙,人须克己莫贪多。

她时刻警醒自己,要把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做为她的行为准则。

对联熟络了一些后,于清波又开始学着填词写诗,经常是群中的管管们出个题目,限了韵,便有人如老夫子一般开始有板有眼地作起了诗词。也有遇到诗词行家的时候,这是比较幸运的,赶上行家们愿意说话,就会帮你指点一二。这样慢慢学得了诗词方面的一些皮毛,写出来的诗词也渐渐有了样子。记得同网上的好姐妹语嫣唱和过一首《临江仙》,颇是耐人寻味,完全两个套路,却各有生趣。

如此这般酬唱联词,即陶冶了情操,又提升了品位,这成为于清波生活中最快乐的一件事,她那阵子因为着迷于这些,舍不下诗联,又有必须要做的家务,经常一边做家务一边和群友们玩,结果忘了烧在锅里的饭菜,忘了正在放水的洗衣机……这类的事情成了家常便饭,后果可想而知:饭菜烧糊了,粥煮干锅了,水洒了一地……而每每想到好的下联,那种感觉,美哉!饭菜糊了可以重烧,水洒了可以收拾,好联多乎哉?不多也。现在想来,那段时间里,一边做家务一边琢磨着群友出的联,真是她一种莫大的享受啊!

两年下来,兴趣非但不减,越玩了解的越多,越是感受到她知识的不足,越是要提高自己,越是深迷其中。当然,诗词联对的水平比原来也是长进的一些,竟也有一些作品见诸报端,也有被编排成册,发到了她的工作单位。拿回家来在先生面前显摆一下还是必要的,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嘛!赢来几声“啧啧,没看看是谁的老婆!爱人仍不失幽默地说。

如今于清波为了避免影响孩子学习,家里的宽带撤除了。同群友们临屏酬唱成了一种奢侈的想法。

有失便有得,她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喜欢做她喜欢的事,那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品读一首唐诗或者宋词,兴至时也会拟一首小词或一首小诗,写进偶拾的心情,写进偶得的感悟。有时候也会伏案临书。在宣香墨迹中感受欧书的庄重险绝,颜书的雄逸磅礴,柳书的遒媚劲健,赵书隽秀灵动。感受兰亭序的脱俗洒落,墓田贴的风流闲雅……细心品味,哪一篇不是历史长河中一朵绚烂的艺术奇葩?

眼下于清波正在临的是欧阳询的贴,书墨点画之间传输着一种与古人相通气息,一种心灵与古人的对话。如喜欢诗词联曲一样,她喜欢这种与古人之间无声的对话方式。似涓涓明月照在心间一抹镜湖之上,坦然、静谧、深邃、悠远……

人生就是这样平凡与普通,不管做什么事,痴迷其中也算是一种境界吧。

于清波侠骨柔肠,用诗词,用楹联,用书法来展示自己的武功,她自由地行走在这条艺术之路上,信笔高歌,志存高远,明德笃行,唱出绚烂的人生,舞出动人的青春。

她就是于清波,

于清波就是她。

一直勇敢走下去的人……

匠人来自:( 点击下方图片可查看详情

logo.png石雀故事致力于发掘整理推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技艺,并为之打造广阔的展示平台。

在石雀故事您可以免费查询平台收录匠人的联系方式以及作品, 如果您是工艺师、民间匠人,您可以添加微信yuqi102参与(下图二维码)。

平台不会收取任何费用,也不会向您索要任何作品。(已收录匠人可免费补充资料)

      匠人请识别二维码(长按二维码识别)

     08haobianji.jpg

 

 

 

关注公众号浏览平台(长按二维码识别)

石雀故事

 

匠人请务必点击曝光板查看平台最新曝光及公告内容。

严禁盗用平台资料生成链接、镜像,一经发现,平台绝不姑息,将在平台以及合作媒体进行曝光,并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追责。baoguangban.jpg

免责声明:

涉及交易务必选择具有第三方担保性质的平台。

石雀故事不承担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纠纷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