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明
*
宜兴紫砂
热度:331
个人简介
徐达明,生于1952年,2008年研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10年 第二届)、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宜兴紫砂陶艺世家徐门第四代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的长子。第十一届无锡市政协委员,中共党员、中国工艺美术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理事。设计创新运用多种材质与紫砂相结合,表现紫砂新语言。他用红木等材质与紫砂结合出现了崭新的效果,又以古陶瓷所显出的雄浑、大气、古朴,借鉴在木与石结合的紫砂壶中,带有了远古传统文化的雄气与江南细工的融合。1990年,原本可以读高中、继而上大学的王旭生,因为喜欢紫砂,毅然进入丁蜀职业高级中学攻读工艺美术专业,为自己从事紫砂艺术打基础。一切顺理成章。1992年,王旭生步入宜兴昌海手工艺仿古陶有限公司,跟随制壶名家胡永成、施小马学习制壶技艺,并于2001年拜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徐达明为师。徐达明给予他的不光是做壶技巧上的指导,更多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回忆起师父的一言一语,王旭生忍不住潸然泪下。师父说,对于做壶,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做一把壶,而是如何去做好这一把壶。壶就等于一个人的精神,要把壶的精气神做出来,要让茶壶能说话。看壶就像看写字一样,看壶就知道做壶人的为人人品。不要跟着市场走,要有真本事才能走长远。徐达明的话犹如暮鼓晨钟,声声敲击在王旭生的心里。师父是这样教的,王旭生也是这样做的。王旭生说,他将延续徐达明老师生前给他定的方向,传承师傅的传统,更努力、更严格地要求自己,秉持工匠精神。何谓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把事情做好且做到极致。那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气质。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他会保持一年一定的做壶数量,不受市场、商品化的影响,遵从内心,专注于把正在制作的紫砂作品做得尽善尽美,做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陶艺人。在王旭生崭露头角后的2016年,师父徐达明大师英年早逝,这对师公徐汉棠大师来说,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王旭生把师公的哀切看在眼里,师父的嘱托记在心里。为了把师父的“陶木”作品传承下去,王旭生一头扎进了“陶木”作品的设计创作之中。他知道,做好“陶木”作品,把“陶木”系列传承并发扬光大,就是对师父最好的纪念。徐汉棠大师得知王旭生要传承儿子徐达明的“陶木”作品,对王旭生给予了许多指点,希望他将“陶木”作品作为紫砂壶的一个门类传承下去。
设计创新运用多种材质与紫砂相结合,表现紫砂新语言。他用红木等材质与紫砂结合出现了崭新的效果,又以古陶瓷所显出的雄浑、大气、古朴,借鉴在木与石结合的紫砂壶中,带有了远古传统文化的雄气与江南细工的融合。徐达明的艺术创新成功了,他创作的“陶木情”、“陶木缘”系列受到全国工艺美术界的好评。他创新理念,拓展了宜兴当代紫砂艺术的想象空间。在连续五届全国陶瓷艺术和设计创作评比中,徐达明的作品获得金奖、二等奖等,由此吸引了热爱他壶艺的海内外收藏者纷至沓来。
1999年赴新加坡举办宜兴徐氏壶艺展交流活动;
1999年参加“南京博物院99江苏陶艺展”;
2003年赴广西南宁参加《宜兴名人名作砂壶展》艺术交流活动;
2004年3月赴美国参加《美国陶瓷年会》,进行了文化艺术交流及参观访问活动,并在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做了现场制作紫砂壶的工艺演示;
2005年5月受韩国地乳茶会的邀请,赴韩国紫砂、茶文化交流,同行的有史俊棠、徐汉棠等;
2006年出版个人著作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设计·生活紫砂篇徐达明》;
1996年作品《祈祷壶》被美国罗代州立设计大学博物馆收藏。
1996年与夫人合作的作品《双竹提梁壶》被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
2000年作品《汉韵壶》被无锡博物馆收藏。
2004年作品《唐羽壶》被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收藏。
作品《红木龙蛋提梁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被收藏。
作品《陶木提梁壶》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作品《汉韵壶》被无锡博物馆收藏。